树立信心,战疫必胜。互联网在线办公,霍尼韦尔电动二通阀优惠供快讯

2020-02-24 19:57:41    来源:搜好货    

霍尼韦尔有四大业务部门:航空航天集团、智能建筑科技集团、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、安全与生产力解决方案集团。

口罩属于安全与生产力解决方案集团的业务之一。财报显示,2019年第四季度霍尼韦尔营收94.96亿美元,其中安全与生产力解决方案集团营收15.15亿美元,占比仅为15.96%。

口罩双雄“入华”之路

尽管口罩只是3M和霍尼韦尔的副业,但却抢占了中国市场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席位。

作为第一名的3M,有着先发优势。

20世纪70年代,3M研发出首款颗粒物防护口罩。1984年,3M成立中国有限公司,率先将个人防护产品引入中国市场。它一边为企业工人提供免费的防护培训,一边积极参与政府防护标准的制定,塑造了自身的权威性。

与此同时,3M广做公益。2003年的非典、2007年的残奥会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,3M捐赠了大量口罩。慢慢地,3M站稳了“口罩一哥”的位置。

霍尼韦尔的个人防护业务则始自2008年收购诺斯之后。此后,它又相继收购了斯博瑞安、京士等安全产品公司,由此进入个体防护用品行业。

也在那一年,霍尼韦尔开启了中国建厂的步伐,在安徽滁州、江西南通等地纷纷建设个体防护工厂,2018年则将澳大利亚等海外工厂转移到了西安。

工厂本地化的同时,它还使劲儿琢磨中国消费者。

据2013年时任霍尼韦尔安全产品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总经理童更生介绍,为了使口罩等防护产品符合中国人的人体尺寸及需求,霍尼韦尔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,“逐步建立起中国人个体防护需求的资料库,个体模型数据库,进行针对性的研发创新”。

工程师们深入研究,最终研发出了符合中国市场的口罩。

在一款KN95级别口罩的简介中,写着实际过滤可达98%,适合97%的中国成年人,脸型覆盖率和贴合率都更好。此外,采用棉质耳带,不勒耳朵;鼻子处有海绵垫,防止眼镜起雾。

多位使用过3M和霍尼韦尔口罩的消费者告诉记者,在性能上两者差距较小,但在体验上,霍尼韦尔略胜一筹。

国产口罩如何崛起?

随着中国口罩消费的增加,3M和霍尼韦尔安营扎寨,国产口罩也摩拳擦掌。

但相较于两大外资品牌,国产口罩在品牌、分销渠道和研发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。

在品牌方面,3M、霍尼韦尔等巨头本身就是一种品牌的背书。而国内并无这样的品牌。因进入门槛低,利润率只有10%,国内口罩厂家更多是中小型企业。相关统计显示,当前我国超半数个体防护用品企业都停留在分散的、手工作坊式的陈旧生产方式上。

在分销体系上,两者均重视渠道的搭建,3M正是凭借数千家经销商所构建的完善体系,将销售触角伸向了中国的广袤大地。
在研发方面,3M每年的研发投入在营收的6%以上;霍尼韦尔对研发也极其注重,11000名中国员工中,20%为研发人员。

此外,记者发现,诸如3M和霍尼韦尔这样的企业,产业结网效应明显。也就是说,他们会从公司的航空航天、楼宇、工业安全等经验出发,从口罩材料端开始进行研发创新。

当前,国产口罩业尽管已经诞生了绿盾、稳健等品牌,但依然无法与巨头们匹敌。

从销量看,国产口罩合起来,也只占了中国口罩业不足10%的份额;从售价看,3M的KN95防护口罩每只售价为6~8元,霍尼韦尔KN95口罩每只售价在4~6元之间,国内普通厂商的KN95口罩售价则在2元以下。

经历过非典,经历过雾霾,经历过新型病毒肺炎之后,中国这片土地上究竟何时能诞生出自己的3M与霍尼韦尔?



好货优选